距中考仅剩六个月时间,而仅在忙里偷闲的时光中看一篇散文,品一口美茶,唇齿留香,岂不美哉?
阳光散发的恰到好处,站在窗边,阳光照射着那美文,将那书卷香也照到了我的心中。美丽的文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不,这不是语文!重整思路后细细品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展望。不,这个不是语文,我怎么摆脱不了它。“那童真的眼睛”,那“成熟的回忆”。对自己的经历再次回顾,得到心灵的成就,这份回忆不也就是成熟。联系了一下我自己的经历,便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用童真的眼睛再看世界,那回忆也便开花结果。”是啊,用纯洁的心灵对待文学,那寸心也便你知我知,这才是语文啊!感悟到那文学巧妙,不觉又忆起昔日的情景。
初一时的我刚迈入初中,浑不知语文该怎么考,第一次考试,我便用我小学时的心灵感悟式答法回答每一道题,可结果却大跌眼界。老师卷末还批了一句“全不知语文答法”,听了老师的讲解,记了不少答题格式,但当时却完全不能理解如此应试的答法套路。
初二时的我,经历了一年的历练,了解了初中,对比小学,心中感悟颇深。渐渐的,我的心也在老师的教训下,家长的苦口婆心下,同学们的对比下走上了所谓的正道。答题风格日渐成熟,成绩日渐升高,而我只得“口是心非”,好一个活脱脱的两面派。
初三时的我,现在的我。经历更加丰富,而题目也越做越多,心中过一遍,便可知是什么题型,再对症下药,找出格式往里套,一道题就过去了。我开始变得“麻木不仁”,而不从本心。
直到那一天,再次重整初中所有试卷,才发现了我初一时第一次考试时读的那篇散文,它触动了我的心,让我这两年来被禁锢的想法被解救。偶尔跳出应试,不禁觉得无比轻松,无压力可言。我想,这就是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品诗不品辞藻品内涵,而这文章亦是如此。
重回“故土”,又见晴天,心生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