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初始,我参加了苏州市组织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培训,喻平老师提出的数学阅读与品格、价值观的培养联系紧密,其中诗人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备受欢迎,由于好奇,暑假期间我就买了一本来读。拿到这本书,我最先翻阅的是附录:关于报告文学问题的讲话,什么是报告文学?我一点都不理解,查阅了一下解释: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指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没有虚构的情节,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作品。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大数学家陈景润、物理学家周培源等知识分子的真人真事。
在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大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自一篇解析数论的论文,说真的读不懂,看到开头我甚至想放弃,“陈氏定理”不是我等凡人能理解的。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里面的具体证明过程基本没看明白,毕竟牵涉到的都是一些相当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我被陈景润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他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让人钦佩。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1933年。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13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从此,儿想亲娘在梦中,而父亲又结了婚,后娘对他就不如亲娘了。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福州,陈景润进了三义中学,毕业后又到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陈景润遇见了对他影响巨大的数学老师,在课上,他第一次听说了“哥德巴赫猜想”,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那堂课深刻地铭刻在陈景润的记忆中,从此陈景润开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因为交不起学费,陈景润高中没有毕业,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后又被分到了一所中学教书,但是陈景润很难适应,因此很快就病倒了,并被当时的教育部否定了。转机是陈景润写了有关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遇见了华罗庚。就在陈景润潜心研究数学时,他被卷入了政治革命的万丈波澜,他被帽子工厂看中了:修正主义苗子、安钻迷、白专道路典型等等。直到1973年,陈景润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顽强毅力攀上了数学的一座高峰,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善于扬长避短,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遇见自己的伯乐,千里马才能发现它的价值。陈景润是幸运的,因为他很快就遇见了自己的伯乐,而华罗庚同样是幸运的,因为他慧眼识英雄,成就了自己的“伯乐”之名。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陈景润不是个例,还有好多的科学家是陈景润的同行者,就像钱学森,就像邓稼先,这些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无一不将这些险恶环境抛诸脑后,一心往科学的巅峰上面攀爬。这么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与献身科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这也是这篇报告文学在文学长河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