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把时间的碎片拼拼揍揍,碎片化的一天已成过去。
究竟什么是碎片化呢?“碎片”即零星破碎的物片。“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而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的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对碎片化的研究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21世纪后,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也引发着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
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拉文所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
碎片化的生活真的适合我们吗?碎片化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坏?我们要改变如今的生活方式吗?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利用碎片的时间合理的安排一天,未尝不好。碎片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紧凑的,断断续续的。但我只想在一天中好好地看一本书,在慵懒的下午睡一个午觉,在音乐声中跳一天舞,感受着追寻梦想的日子。可因为学习的繁忙,能认真的休闲地过一天已经变得奢侈,如今的生活还是走向了碎片化。
人们生活方式、态度意识的多样化趋向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直接原因。
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财富的过程大大缩短,大企业组织为降低成本而采取的“外包”和“订购”策略使中小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网络、生物、文化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流动机会,弹性工作方式和社会服务的多样化使个体化工作大量产生,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并弱化了传统的组织权威和科层等级。即使是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身份认同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收入差距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根源,而收入又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而“破碎”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这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最直接影响。因此,仅仅用年龄、教育、收入等基本情况已不能完全描述消费阶层,态度观念、生活方式成为更加重要的划分指标。
究竟是要碎片化的一天,还是要休闲的一天都取决于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