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学霸

篇一:《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散文的历史很久远,无论是对国家大事的一些评论,还是对生活琐事的一种感悟,散文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近期选读的李汉荣作品的风格就是在细腻之中不乏一些男人应有的一种气概。

总的感觉,李汉荣的作品凝练、洒脱,文章一气呵成,细微之处可以见到作者的真功夫,他的文字功底雄厚,其作品在朴素的文字之中却能给予读者无限的感慨。当你在品读文章之时,文字会将你带去作者心中的桃花源,那里“不知秦汉,无论魏晋”,那里拥有着他儿时的自由、纯真和快乐。

作者在文章中更多写得是他的母亲,可见作者的母亲对其本身的影响之巨大,他对其身边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皆有细微地观察,当然“格物”的确很重要,但真正的“致知”才是一篇散文的精髓,也是我们这些后辈们要学习的思想。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去诠释着那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普实的情感,在他的眼中,万物都是有灵智的,这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反而比常人更加放低姿态去看世间百态,看到的往往比常人更多,所以说“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并不一定全对,最起码做人不一定全对,只有切实地放低姿态,才能真正做到通地气达天理。

说老实话,我其实最有感触的是作者的外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受尽摧残的地主婆,当一个人被永远定性了之后,人就会对未来失去信心,更何况这种定性要牵连着一系列的打骂侮辱,到最后自然会身心俱疲。作者外婆心中难免会有成吨的苦水,就像孟子说过的“所恶有基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者的外婆为了维护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选择了死亡。

记忆最深刻的是文中曾写到作者的外婆临死前喝了一口清水,这水里究竟有什么值得作者的外婆留恋的呢?这让我迷惘了很久。或许这仅仅是一朵将凋零的花对茎和叶的最后一丝眷恋吧。哎,我们要去珍惜身边的亲人,他们迟早会一个又一个的从我们身边离去,我们该怎么办,亲人的逝去是一种比死亡更恐怖的事,珍惜每一段时光,每一缕阳光、每一份缘份,千万不要到了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人终究是人,要被七情六欲所控制,但这何尝又不是件好事呢?这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同时艺术也因此而生。人生在世,无非就是缘,能活在世上已经不容易了,无论过程多么精彩,结局终究是一杯黄土,想想当年豪言壮语,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带走,就像一座山,无论怎么都是山顶最吸引人,然而等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上攀时,孰不知山顶上是亘古的严寒。

其实,我们只要在活着的时候留下什么给后人,这就足够了。李汉荣应该是想把他一生历程的感悟留给我们读者,让我们更好地做人罢了。

篇二:《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初识此书,是素净的封面,却只见几字寥寥,如——李汉荣散文选集。

由此可知,铅华如水淡淡成。压平了的纸张上,一行行天空样的文字横贯其上,文字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华丽而使你感动,而是文字中的一面如水明镜,文字的澄澈,使你窥见你心中感动柔软的角落,使你感动的是一颗有文字的心。

文字是真实的,它所拥有浅浅的呼吸都是它的每一个韵律,我喜欢他文字中的每一片天空,一叶菩提,一沙一世界,读汉荣的文字有如陈时的月光的昏黄久远是一帧过去的书信。《一碗清水》中印着一位老人穷尽了一生的执着,追求着水一样的纯净的尊严。亲人给的总是最贴心的温暖,《外婆的手纹》中外婆便如一名艺术家会针织缝补,自然之景是从那双巧手中呈献而不同时代的人,自是拥有一门时代所给予的技巧,然,时代过了,人民熟悉的就变成陌生的,人民笃定的就变成怀疑的,李汉荣的文风大致便分成二类,一类抒情写亲人,二类叹息大自然,人灯对自然的糟粕迫害便从义愤填膺的语言中流露而出,相较,我似乎还是偏于喜好温暖的亲情,像冬日的太阳,明亮又不炽热,温暖而又安宁。

想起一文《顶针:一生的戒指》突然想起一名广告:女人,一天的公主,十个月的皇后,一辈子的操劳。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再难再也得咬牙渡过,所以才是过日子。顶针就是这样与母亲手中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身上的伤是以光天之伤心承后天之痛,做活时那一枚小小的铜戒指又藏了几分痛得执着,十指连心啊,顶针上一个又一个集合的密密的针眼,是母亲多少次痛了,累了,苦了,欲泪了,又罢了,反复吞咽的情啊,心上扎满了密密的针眼,却装作完好,痛对知苦对乐,顶针连着心,必其晓心之苦,天天地绕指而转,像飞旋的螺,不断奔走,奔出一个我们得以荫蔽的世界,母亲用温暖的心把我们包裹起来,用足够多的温柔包裹我们内心的反叛,黑暗,任其爆炸,飞裂,仍以笑面对,华美的钻戒戴了一生,却只有一枚铜戒指能陪了一生久远,痛却不服,像一个反反复复的梦。

其文貌不扬,意却浓,如一杯春茗,余香久久未散,却留得满唇满齿余香。

篇三:《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作文

年末前的一周,我读完了《李汉荣散文选集》。在2014年收官的同时,我一年的阅读也圆满的划上了句号。

李汉荣,陕西勉县人。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和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还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这本散文共91篇,分为6大章节,每个章世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从文章上看,作者的写作风格侧重于语言描写,但也兼顾了内容情节,更让人感觉思想深邃。至于题材,那更是妙趣横生却又发人深省,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因此我几乎每一篇都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品读,但我依然要挑出几篇与大家分享。

让我感触最深的文章应该算是《我们为什么活着》。该文以白雪与古树等景物为切入点(似乎与主题不着边际),逐渐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为什么而活了?要知道,人之所以活着,当然靠自然与众生的护持和养育(作者的观点)。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回报自然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就已经认为向自然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了。可是,人应该明白,如果索取“透支”的话,大自然将会报复人类,到那时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对自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敬畏大自然的一切。但拥有感恩的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自然。永远将感恩挂在嘴上的人和破坏者一样可鄙,只有付诸行动才是真正的回报自然。爱护自然吧,就像它爱护我们一样。

《为生灵哭泣》是一篇动物题材的文章,讲述了几种动物的悲惨下场(如羚羊、虎、锦鸡、狐),让人看了深受启发。自然赐予了这些动物生命与生存的领域,而人类却为了自己的贪欲不断地“向外扩张”,逐步挤占这些动物的生存空间,掠夺它们身上一切宝贵的东西。坐在金字塔顶的人类啊!殊不知自己正在将塔基的石块一条条地抽掉。动物们依旧那么慷慨,但这恰好助长了人的贪念,它们不知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而人类的高楼却越来越多。这直冲云宵的高楼,哪里是混凝土堆成的,材料分明就是猎人的黄金,和动物的骸骨。

《生命何其不易》同样是写动物的不幸,然而与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这些动物不幸的命运在人眼中是十分合理的(如猪、牛、羊、狗等)。动物们身上的特点原本是它们生命的特色,然而这也成为了他们悲剧的源头——人类看上了这些特点。从后半部分内容来看,作者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这其实是在抨击人类的暴行)。我承认,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牺牲”部分动物,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生存手段越来越利益化,这也导致了许多不应该有的屠杀浮现在人们面前(或者不为人所知)。人类正处于盲目的利己主义深渊之中,也许难以自拔了。但是,只要我们依旧心存善念,去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死亡,我们的心灵仍可以得到“救赎”。请记住:生命何其不易,人类没有资格过度地掠夺它们。

作为人类,我们正处在这个世界的顶峰,可如果没有自然与其它生物的存在,人类也将无法立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能永久地维系下去。

篇四:《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今天,我有太多的话要对那双手表达,但那双手早已回到夜的深处。”

——题记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家境贫寒或是身份低下的人,内心却埋藏着一份善良与真诚。

品读李汉荣的散文,让我更加懂得爱的真谛,以及在我们生命中的过客留下的美好记忆……

其中,《黑夜里的那双手》一文令我尤为感叹。当我第一眼看到这篇文题的标题时,就不时联想起鬼片中的刺激性的片段。正因为如此,我就带着好奇与期待读这一篇文章,最后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文章的内容主要是:“我”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因为害怕而坐在石头旁,这时地主婆王婶拍拍“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害怕,并领“我”回家。

作者因此感触很深。虽然王婶并不是“我”的母亲,也常被他人辱骂,挨打,但在“我”的心里,王婶是一个善良的人,就如同“我”的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文中花大量的笔墨对王婶的手进行了描写,以一双握满老茧的手从而来突出主题“这双手传达的是爱意和温情。”

残酷的生存给王婶的是粗暴和凌辱,但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我久久的怀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像王婶一样处境的人有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婶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默默奉献的人应永远怀念在我们成长中。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懂得怀念,懂得感恩的心,把他人给你留下的“记忆”好好珍藏于心中。在我们的生命中,就应该有这样的“过客”,且行且珍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

记得在我四五岁时,去了趟乡下游赏,当地的乡民都十分热情,我注意到了一位老奶奶,身穿一身破旧的短衣裳,处处打着补丁,鞋子也是破的,但她面带笑容,把手中的玉米递给我,我连忙退了一步,“奶奶,还是您吃吧,我不饿。”奶奶还是强把它推进了我手中,令我

感触极深……

如果每个人都能报着“感恩的心”,即使是贫穷落魄,我们也照样能做到!

篇五:《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语言是一个人皆可夫的妓女,而我却要把她改造成纯真的处女。”诗人奥登如是说。如果说作家的任务是为了体现语言的神圣性,那么李汉荣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李汉荣对时间与自然几乎有着一种天生而发自内心的崇拜,我读他的《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便清晰地表达出了他的这种感情。杜甫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历经悠悠十载沧桑岁月,吐露出的文字自是优雅,想必李汉荣正是因此才写了这篇文章吧。

的确,时间之流浩浩荡荡,相比之下人太过脆弱也太过渺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比西飞之白日。”何不能说明千百年来世人对时间的珍惜,但很可惜的是时间有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驰千里,绝不回头。若是这世上有什么人可以令时光回溯,那么我相信,只要他提条件,绝对会有无数人为之赴汤蹈火。然而时间没有弹性,一切总会有尽头。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又为何要生存下来?不,人是不会平白无故地到这尘世间走一遭的,何为人生?——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无尽的事业,此之谓“人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确实短暂,若不倍加珍惜,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生已是丧尽了意义,而回首过去,也必是怅然若失,憾而无用了。所以说我们应趁此时大好时光,去做一些我等必做之事,这样我等才不会“空悲切”。

人生有涯,活的有无价值,不在乎生命长短,而在于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邓稼先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殚精竭虑,吴孟超九十多岁仍征战在手术台上,王进喜为中国石油鞠躬尽瘁,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的时间却换来了硕果累累,青史留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生命已然在纸面上得已延续下去,要我来说,这才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寿比南山”,是真正的“长生不老”。

所以说,朋友们,千金难买寸光阴,何不以今日之努力换他日之叹息?相信这样我们才会度过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篇六:《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自然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对待?在这日益喧嚷的世界里,鲜有人能够敏锐地捕捉住它,甚至都难以给出让自己信服的答案。正如许多文章中所感叹的那样: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我们已离自然越来越远。此时,我读到了李汉荣的文章,他那清新还带着一点童趣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跟随者它,我似乎看到了更深邃,更瑰丽的自然……

在李汉荣的文章里,他描写最多的是那些看似简单而又稀疏平常的事物。他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赋予了他们鲜活的个性。正如书中对狗尾巴草的描写:“狗尾巴草,那么天真地守在路边,谁家的狗丢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万载的孩子们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他把最普通事物的情态描摹得出神入化,让人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似乎一切都浑然天成,自然之趣在他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细读,我发现李汉荣的的散文中散发着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在《为蚂蚁让路》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蚂蚁的队伍前驻足的一件小事。当我们急着赶路时,我们是否会留意到脚下那一列小小的队伍?我们又是否会停下急匆匆的步伐,只为等待他们平安通过?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蚂蚁的生命太过与卑微,甚至卑微到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但李汉荣注意到了,他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一切,而面对奉献者,他也常常抱着感恩,乃至怀着愧疚之情,用心灵去与之交流——这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到底怎样去面对自然?

在碧山绿水白云之间,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深沉的愉悦。日常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伤大雅的蝇头小利,与这辽远和纯白相较,显得太过狭隘。大自然教诲你,也修正你,使你对生存的理念,有了些许新的调整。

从李汉荣的文章中,我逐渐明白,自然的本质就是自然二字,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它不会刻意去改变什么,也不会刻意去破坏什么。四季更替,春华秋实,都只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罢了。在人生的旅程中也是如此,有些不重要的东西,该放手就放吧,顺其自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心境。

同时,我们要对周围的事物心怀尊重和感激,人类与自然从来就不能够分开讨论,尊重自然,就是在尊重自己,感恩自然,也就是在感恩自己。

李汉荣的文章不长,但他以清晰、鲜活和易于领会的描述,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亲相近、密不可分的联系;并由此延伸,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于大自然乃至世界的印象,使你获得生命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领悟。

篇七:真实的心和眼——读《李汉荣散文选集》有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看见夹页上作者介绍中的一张照片,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正眯着眼睛微笑着,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尽管这么形容一个人的确不太适合。

这么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随笔占了许多,他的散文中也有许多是描写农村的。字里行间带着一种怀旧,又蕴含着天真纯朴的农人情怀,像是一大笔精神财富。整本选集分五大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节“动物的眼睛”。每读完一篇,都实在难以相信作者是何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描写的是牲口,却让人感觉像是真正的,与人类一样富有智慧,甚至有着许多人类身上几乎泯灭的特点。

在《动物的眼睛》这一章中,作者说,许多人说,动物没有心灵,那动物的眼睛还是心灵的窗口么?但他又否认了这个说法,因为他看见了动物眼睛后的心灵,作者通过那些动物的眼睛,看见了虔诚的心,忏悔的心,纯洁的心。我确实是第一次阅读这样的文章,将动物同人类一般描写,我也仿佛通过这些文字确确实实地看见了那些有心灵的动物。我曾疑惑,同样有许多描写动物的文章,但是为什么唯有他的文字,真正让我震撼感动呢?大约,是因为他真的看见了,真的感受到了。

也有一篇名叫《感恩》的文章,而这感恩却同其他文章不同,因为这篇文章通篇不是感恩那些食物,用品,自然,而是感谢它们的来源——动物,虫子,世间万物的生灵。阅读这些文字,作者仿佛是在描写感恩父母,感谢朋友一般。还有那篇《为生灵哭泣》,一种即将灭绝的种族,一只做成火锅的公牛,一只被做成皮衣的狐狸,一头被做成虎骨阵痛贴的老虎,一直被做成佳肴的锦鸡,及,一篇野味餐厅启事。

我感到讽刺和恶心。

是的,人类便是为着些不知何的理由将他们杀害。为了吃?为了穿?大概,还有好奇心?亦或是虚荣。总之,以第二人称视角中所描写的那些动物的惨状、下场,我感到的是罪恶感。还有真实——难道不正是如此?

正是如此,为了将他们残杀,为了美,拔去他们的皮毛,为了健康,取他们的骨做药材,割下他们的阳物壮阳。这正是真实的事,发生的事,被坦然接受的事。而我却感到罪恶——大概字里行间,我已将他们当做同类。又或许,是因为我正是那些吃着野味,穿着羊毛衫的人中的一员,却假惺惺地在这写着将他们当做同类。

我仿佛能看见,一只披着人皮的野兽伏在台灯下写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