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位伟大诗人的观点正好也与穆罕默德的“如果我有两块面包,我一定要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相契合。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理念:精神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你是否发现,得到一本你所忠爱的书籍要比得到一袋你所爱的零食要来得开心?你是否发现,在你失落时听一首歌要比挥霍钱财以发泄心情要来得舒畅?你是否发现,原谅一位与你有精神层面交流的朋友要比原谅一位靠单薄的利益维系关系的朋友要来得容易?这些通通与你的文化程度无关,因为再庸俗鄙陋的人,若离开了精神生活,单凭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活,这犹如行尸走肉。
法国人爱读书,这是我早有所闻的了。书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在公园的石凳上,在公交车上,甚至是在地铁站里,他们都能很安静地读书,享受着在繁华都市里只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这是再好的物质生活也无法与之媲美的。而这种现象在国内几乎是很罕见的。很多学生读书都是很功利的,不志在让自己的人生升值,而只是单纯的想提高自己的分数。因为学习模式的错误,我们把本应用于陶冶情操的知识硬性地加上污浊的物质要求,所以所谓的“精神生活”只成了我们物质生活简单的附属物。
这是,或许会有很多人拍着胸口说:“不,我平时也会经常看报纸,看书,看电影的!”可是,很多人看报纸看的是娱乐版;看书看的只是些俗鄙的书;看电影看的只是恶俗的电影。这与我们所应有的精神生活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现象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可见一斑的。《泰囧》的票房大卖,而诸如《悲惨世界》《国王的演讲》这类有文化内涵的文艺片却票房惨淡。
精神生活对我们的影响是长久的。若今天一次性给你10亿元,或今天给你1元,接下来的30天每天给你前一天的两倍钱,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吧。因为鼠目寸光的人,只看到当下即可得的好处,所以往往抛弃真正能给你带来长久益处的事物,譬如你所认为的对你毫无益处的书籍。答案在此揭晓,若你选择后者,那么你一共可得到21。47亿元。奸笑着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开心是偶然的人,是因为过分执着于某物,当那件事物消亡了,变只能自个儿地伤春悲秋了。我们所该做的,是闲来看一些闲书,听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不让物质生活成为你的全部,而圈死你的精神境界,这样,真正的文化才能油然而生。
你是否愿意为自己栽种一棵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