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人的一句无心之词,都有可能使社会舆论变得沸腾,甚至受到责备。被骂到轻生的比比皆是,但大家想过如何避免这些悲剧吗?那就必得做到言语谨慎,说话也要看给谁说,不能对谁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
这一点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想到了,在《世说新语》的品藻第九的一篇文章中就有所体现,这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人向恒温问谢安石与王坦之的优劣,他刚想说,便停了下来,因为他知道,面前这个人爱传别人的话,也许今天给他说了,明天就会传进谢安石和王坦之的耳朵里,与那位大人物交恶,于他,并没有好处。此时的恒温是很精明,因为他管住了自己的嘴,看清了面前人的本来面貌。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向恒温学习呢?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一篇文章向后人展现这个道理,大意是:曹操将要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太丑,不能威慑匈奴人,便让崔季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事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让匈奴使评价魏王,谁道这匈奴使非要对床头捉刀人评价有加。曹操知道自己也许已经暴露,就派人杀了匈奴使。匈奴使就是典型的多嘴,不会思考面前的人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不加以思考就要直接回答,这就是死于话多,这也是给后人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啊。
上个学期末,我请最好的朋友来家里玩。既然是好朋友,说说笑笑是难免,于是我就敞开了说,家丑、道听途说的同学新闻……都倾诉给了他。在说关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时,也丝毫没有停顿一下,反而越说越痛快。
到了时间,这小子便一言不发地走了,我还意犹未尽,也许他心里早已狂喜万分。第二天,上学时的我,万万也想不到,我的一字一句会成为他与别人交换信息的筹码。有几个同学笑眯眯地看着我,搞得我一头雾水。这时有位同学把我叫到一边,笑着对我说:“听说你喜欢某某某。”此时的我还不明白原因,便质问他,他笑而不答。我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他的凭空猜想。直到我听到身边的人都在议论:“听说某某喜欢某某某。”才恍然大悟,这时,全班人都有了我的把柄。
我气愤的冲出去,像抓小鸡一样把他抓到墙角,摁着他的脖子向他质问,他知道事情败露,便嘻嘻地笑了起来,我不能把他怎样,只得让他滚开。
我是受害者,也是罪有应得的,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人的嘴呢?
之后,我便长了记性,要向桓公学习,身边的垃圾人许许多多,要注意言行,注意辨别。因为秘密泄于自己,说话要看看给谁说,多份心眼,也不至于让自己如此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