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而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白,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真正的个性。比如说,从读本中学到的巴金写《小狗包弟》就是写出了忏悔之意,表明心理的内疚,从而呼唤人心。鲁迅先生的文本也同样是为自己内心写作,痛斥黑暗社会,表达自己的愤、悲、哀、乐。
从哲学上来说,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解剖自己,让别人让自己来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真实的了解自己。从了解自己到了解世界。现在看来,这个原则是成立的,可它要付出千辛万苦才能使自己的心时时刻刻是敞开的,才能自我发现,才能获得灵感。
周国平说:“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反而言之就是读书时为了更好的写作,写作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灵感;换言而之,读书也就是为了“读晓一点理,读会一个人,读懂一颗心”。
从现在的媒体来看,能真正为灵感,为内心而写作的也莫过于《百家讲坛》,无论是从周汝昌到刘心武,王立群到纪连海,还是从易中天到于丹,阎崇年到袁腾飞,他们到讲的很有特点,准确地说是有自己的讲解,是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的。因此,他们每人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我希望活得更纯粹,但我自身又被现实紧紧控制,容易精神分裂,所以也只有在写作中提高觉悟,从内心的写作中而得到现实的解脱。我的痛苦是很多的,因为我的弯路走了很多,从小学到初中,我不知道在社交上出现了多少种问题。其实,这也不是我个人所面临的困难,几乎每个人或说所有的作家都面临过,他(她)们同样面临着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众多作家们的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她)们的作品才会真正的在那个时代闪闪发亮。
每一位作家要表达与他(她)朝夕相处的现实,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现实中的阴险与丑恶。这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越是丑陋的东西越是在自己眼前,而越是美好的事物却越在天涯海角呢?从玄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情感只是作为一种单调的情绪来到,附在自己身上,美好的事物并步兵师可望而不可即的,它其实这在天边近在眼前,其实是触手可及的。
我听过一句话: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所以,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作家不是唯心,而是为了自己的内心而寻求真理。写作根本不是发泄,也不是单调的控诉和揭露,它应该是向人们展现美好与高尚。这不是单纯的美好与高尚,而是对一切状态的事物的一种理解后的态度,超越人思想的极限,用“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眺望世界。
若要出一道证明题,那么我可以这么证明: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也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于他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惩罚;那么同理,写作也是每个人必须的,但也不一定每个人会用内心深处的灵魂写作,因此没有用内心,没有用灵魂来写作的人,也就不会超越人生极限,达到一种超然无为的境界。
写作使我明白,人为己活,而不是为在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写作也就是要达到一种“天和地和,人和己和,目善言善,心善行善”的境界。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美好而又高尚的,那么自己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所以,我们要为内心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