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耳机走进地铁站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在自动贩卖机买了一罐咖啡,离下一班车还有一首流行歌的时间,刷新了两次新闻软件。车厢里也不算拥挤,很安静,每个原子均匀分散在胶囊里。多数人低着头,耳朵里垂下两根线伸进裤兜,手里抓着pad或kindle。我倚在墙上,看了一场缓存的TED演讲,刚好四站路的时间。下车前我将耳机重新插回手机,点进一段喜马拉雅的有声书。走出地铁站的时候是五点一刻,夕阳已经换了一种天色。
我走在街上,想起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是么,我想是从前人的情感变得慢。一桩事儿可以在心里留好久,一场悲喜就是一整天,只好心事重重坐在街角看斜阳,才觉得日色变得那样慢。今天的人不会了,一首歌可以让人哭,几行段子就能让人笑,没有哪种情绪可以长时间占据我们的心情。耳机里放着诗人的字句,心里盘算着月底的积蓄,忙碌着为了公司的报表,四周又充斥着新闻报道,又几个明星斗嘴,又几个国家打仗……我们听着看着想着走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焦虑,一会儿无聊。转过一个街头,心情又换一个频道,表情包越积越多,表情却越来越少。这样的年代啊,日色变得再慢也没人知道。
所以我们不看落日,我们看游云。我们不相信永恒,所以我们看趋势。每当我胡思乱想着现代人的需求,我就点开手机里的软件,在那个加载完成前的缓冲页面会写上那个产品的价值观,哪些产品最热门,就说明它最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说明那种价值观最普世。新浪微博写着“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知乎写着“发现更大的世界”,界面新闻写着“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QQ写着“每一天,乐在沟通”,微信就更明显,黑漆漆的夜空里孤零零一个身影望着大月亮……猎奇心,孤独感,怀疑,认同。这是无需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调查就能得出的结论。
可无论是猎奇心还是孤独感,都不是病,连病症也不算,它只是生活的缝隙。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填补生活中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缝隙,而那件东西不能是完整的一大块,因为大块的事件又会和别的事件挤成一团,形成新的缝隙,给人更多的孤独。所以那件东西要越碎越好,越细越好,它最好能像沙子像水一样填满我们。可是,填满我们,不是淹没我们。阴谋论的论调很多,可我不相信碎片化能让人更浅薄,它只会让聪明人更聪明,蠢人更懒惰。所谓“信息的碎片”是不成立的,信息本就是碎片,碎片被收编好了就变成知识,所谓的信息碎片,只是还未来得及被收编的知识。当你把碎片和碎片拼在一起,碎片就成了积木,积木越小,用途反而越多。
走出地铁站后我沿着大马路走,不时有车子从路中央飞驰而过,路边停着黄色和橘色的共享单车,公交站的广告牌上画着好看的水果。耳机里一个有趣的知识分子口若悬河地谈着全球化的利弊,我一边听一边数地上的叶子,步子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偶尔偷偷地神游一会儿。
我已经活在了这个日色变得飞快的时代,每天的信息和数据量超过了恒河沙,可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的不一样呢?我觉得只是生活换了一种鼓点,调快一点步伐就能跟上,如果不想变快,你还是可以找一个下午看一本书,听一首抒情曲,看一次慢慢变暗的日色,或者像我一样,用走一段路的时间想想这个时代。不用去抱怨这个世界,它只是变快,没有变坏。
日色变得快,可晚霞还在,经历得越来越快,感受要慢慢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