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青年,坐享尖端科技的各类成果,受到“个体解放”的新思潮的冲击,人生观与老一辈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自我实现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异彩纷呈。
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并非坏事,但如何引导或自我引导,以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并进一步实现人生观的进阶,仍是一牵动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次问题。
自我实现是达成人生意义的根本内涵,被马洛斯提上人的需求层次塔顶端,超过了人的生理、安全及社会需求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生命趋近或达成自己理想人格设定,实现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目标的过程。
“自我实现”取决于个人对自己理想人格的设定,因此境界有高低之分。
低境界的自我实现,盲目强调个人意志,过度呼吁人的个性解放,对社会及其他个体缺乏理解力与包容度,“秒辞”现象即为典例。遇到稍不如意之事便怀疑“找不到自我,发挥不了价值”,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自我”是否过于自私;这样的“价值”,设定的基础与标准是否过于脆弱;这样的“人生意义”是否能令多年以后的自己感到无怨无悔,是否真的是一个个体生命存在于这个多元社会应该追求的意义。
同样的,也是发生在这一代青年身上。“丧文化”与“佛系文化”的盛行,让社会在关注青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对青年人生意义的追求投去了目光,这样的“丧”与“佛”,无非是个体意志受挫后所选择的消极心理状态。真正让我们心驰神往的人生意义,需要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让个体生命与他人和社会产生互动,并带去积极影响。
人生观的进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已给予了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指导。四川大学李校长的毕业致辞,强调“让他人更好,让社会更好”,并不贬低平凡,而是尊重平凡。这样的“入世”思想,不知为何被他人贴上了“平凡”“普通”的标签,被视为一种个性的几近泯灭,而愈发不受青年群体的青睐。但我要说,这样的奉献型自我实现,乃有所附丽的人生意义,如一代代“原子弹人”、“核导弹人”、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精神。不单单是在自己回首岁月之时,让自己不为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而悔恨,更是具有跨时代精神力量,指引着后人探寻人生意义的道路。
人生意义的实现,除却个人意志的表达,会有更多元、更令人惊叹与敬佩的方式。